眾創空間、孵化器與加速器
隨著“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”的火熱,大家對“雙創”這個詞已經越來越熟悉,現在許多創業者選擇放棄“單打獨斗”,轉而與孵化器、加速器進行合作。好多朋友對這兩個詞容易混淆,它們有怎樣的區別?和大家常聽到的眾創空間有什么關系?不同階段的創業者又該如何選擇?它們三個有什么關系?
2015年3月,國務院印發的《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》首次提到眾創空間,指的是有效滿足大眾創新創業需求,具有較強專業化服務能力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。簡單來說,眾創空間是一個針對所有有創業需求的人或企業,有場所,有專家,有資源,較便宜又便利,還充滿了創新思維的一個地方。而眾創空間就包括了:孵化器、加速器。
孵化器全稱:科技企業孵化器
孵化器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,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為宗旨的科技創業服務載體,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基地。孵化器主要為科技創業人員創辦科技企業提供企業建立行政服務,為入孵孵化器的科技企業提供創業輔導、行政代理、信息發布、投資融資、技術支撐、咨詢培訓、物業管理等基礎性公共服務。
孵化器為科技創業者及在孵企業提供的系統、優惠的服務,大大降低了科技創業的成本和風險,營造了有利科技創業和在孵企業健康發展的環境,成為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平臺、科技創業者的家園、科技創業企業和企業家成長的溫床。
有數據表明,進入孵化器的科技創業企業的“成活率”一般可達90%以上,比未進入孵化器的科技創業企業的成活率高出30多個百分點。因此,孵化器已成為科技創業者從事科技創業的首選地。
我國孵化器也經歷了四代更迭,發展出孵化器4.0版本,即以重度服務+精準孵化作為孵化器的主要方向,為初創型小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和支持性服務,以協助企業成長,降低創業企業的風險和成本,目的是孵化出財務自由、能獨立經營的企業。
面向企業——主要是需要更多經驗指導以及資源對接的初創企業,篩選入孵的標準較低。
提供——新型的孵化器能夠提供法務、稅務、投資戰略、產業戰略等課程的深入培訓服務,同時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,為創業者提供創業經驗、人脈。目的都是“降低創業企業的風險和成本“,一般孵化時間較長,為6-24個月不等。
加速器全稱:科技企業加速器
加速器是孵化器功能向后端的延伸,它能為快速成長企業和成長性好的企業提供更大的物理空間,更強的、個性化的專業服務,更有力的政策扶植,成為培育創新型企業,形成高新技術創新集群的重要政策工具,經過加速器培育的企業,一般具備了較強抗風險和市場競爭能力,從而進入企業發展的成熟期。
提供——專業的導師服務。加速器在一定時間內,會給參與到項目中的不同企業提供多種指導或培訓,幫助創業企業更快速地得到專業上的提升。
較短的“加速”時間,較少的股權要求。引用洛杉磯加速器 Amplify 聯合創始人 Paul Bricault的話:“ 加速器以個位數的股權交換少量的資金和指導。它們一般會執行三到四個月的計劃,之后初創企業就畢業了。”
資源對接。加速器可以利用自身人脈資源,為創業企業和大客戶牽線搭橋。如果是加入了大企業設立的加速器,還可以享受企業內部的技術和產品等資源。
孵化器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科技初創企業;加速器主要是成長性好和快速成長型的企業。孵化器主要為科技創業企業提供科技創業公共服務,包括行政、政策、投融資、咨詢、培訓、中介及技術支撐服務等,目標是幫助創業企業度過創業期;加速器主要為成長性科技企業提供個性化的服務,如投資融資、人才招聘、企業管理、市場拓展、項目包裝、上市輔導等。